一年内有双男CP剧集不完全统计
还有一种可能,与艺宣塔塔所言“剧本很好”的说法相似,就是并非男演员刻意寻找双男主题材的剧本,而是越来越多的制片人希望在剧本中埋入更多元化的人物关系,含有双男主人物关系的剧本变多,从男演员选择剧本的目标来说,选到双男主剧本的几率也会变高。
“但是男演员的目标一定是‘独美’的大男主剧,或者国民度很高的现实题材爆款。”艺宣塔塔直言。
毕竟网友笑言,三年前张凌赫、王安宇、范丞丞都在押宝墨香铜臭、巫哲这等顶级耽美小说作者的作品可以让自己翻身,如今拍完正午阳光的《樱桃琥珀》《小巷人家》,他们恐怕已经恨不得《吉星高照》(原《天官赐福》)和《左肩有你》(传闻改名《振兴钢厂》)就地掩埋,再也不见天日。
究竟是《南部档案》的剧本太诱惑,还是双男主的人物关系太诱惑,一时很难言说。制片人新悦对小娱表示,“平台和市场给演员的试错期越来越少,就算担起一番男主,如果一部播不好可能就会让平台失去信任,所以即便是红利更多的男演员也要靠更多不同题材来展现自己,以确保自己还有不同的路线突破瓶颈。”
副导演大易表示,刚刚过去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上,太多片方展示的作品中,0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,00前的男演员如果再不寻求突破,就会如耗材一般被抛弃。
“男演员们的焦虑也越来越明显,赌未来的时候,都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可恰恰是这样,往左走,是现实题材背书;往右走,是用CP搏一把流量。选错并不可怕,真正难的是没有清晰的判断能力,在摇摆中错过最佳节点。”
“被看见”的逻辑从来不只看演技
演员拥有“选剧”自由是一种理想环境,回到行业真实语境里,决定演员能不能被看见、能不能走上来的,往往不是他想演什么,而是平台和项目给不给机会、市场愿不愿意接受、公司有没有能力说服。这也是为什么,很多男演员看似“选择了”某个题材,实则只是“能接到”的剧本恰好如此。
“一个男演员的职业路径,是在无数次剧本选择、合作对象、平台偏好中被慢慢定型的。”副导演大易告诉小娱。
当下男演员的“上位路径”其实是行业共识之下的结构性结果:初出茅庐的演员最容易进入的,是标准化情绪输出的女频剧;尚未站稳主角线、但已有辨识度的男演员,会更适配需要CP感的双男主剧或悬疑类对手线;而那些已具一定作品沉淀、履历稳定的男演员,才有机会进入真正的现实主义题材、优质类型题材的项目,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叙事中心。
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
与此同时,市场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。剧本窗口、排播周期、演员年龄焦虑、平台主打类型的快速更迭,都让“精挑细选”这件事本身变得越来越奢侈。
一线女演员可以通过爆款作品迅速建立品牌认知,而非一线男演员的出圈路径依旧依赖于“搭子资源”,要么被女频剧里的女主带热,要么被嗑出CP感,要么等待一个头部班底的“配角背书”。当大多数平台的资源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时,演员的“试错窗口”也在逐年缩窄。
真正能突破的,是那些能从类型剧中走出稳定辨识度,又能迅速适应平台策略变化的演员。他们往往不执念于流量或演技哪一端的“标签塑造”,而是更清楚每一步资源所处的位置:或许男演员真正的稀缺能力,其实不是会演戏,而是能对“自己的位置”做出冷静判断,并据此持续优化剧本评估与选择角色方向。
艺宣塔塔感慨,“现在好像越来越多艺人团队开始增设或者外聘剧本评估、剧本医生岗位,从源头上看懂剧本,肯定会比‘赌’题材靠谱得多。”
1分钟速读本文
本文讲的是2024年中国影视圈男演员的现状变化,用大白话总结就是:
短剧猛造新星,长剧男演员被迫转型
- 短剧市场崛起:像柯淳、何健麒等”短剧F4″快速走红,靠爽快剧情和滤镜男友人设收割粉丝,传统霸总市场被他们吃光了。
- 长剧男演员求生新招
- 当”赘婿”傍女主:比如张凌赫、丁禹兮等男演员,专门在女频剧里演温柔体贴的”娇夫”,剧里帮女主搞事业,剧外给合作女演员新剧包场宣传,被网友戏称”赘婿内卷”。
- 搞兄弟情CP:双男主戏虽受限但依然吃香,像《白色橄榄树》里王天辰和古子成戏份不多,但靠兄弟情CP照样吸粉,杂志销量碾压同行。
- 转型国民剧:有些演员尝试主旋律正剧(如张新成演《县委大院》),但成功率不高。
- 现状很现实
- 长剧市场萎缩,160个演员就能填满需求,男演员不得不接受”辅助位”。
- 女频剧成主流赛道,男演员想红就得会”托举女主”,当个合格的”情绪工具人”。
- 不想当赘婿的只能去小众悬疑剧或双男主剧赌运气,但风险大回报不稳定。
简单说就是:短剧造星快但快餐化,长剧男演员要么当女主挂件,要么组男男CP,正经男主戏越来越少,大家都在疯狂内卷找活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