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篇推送《》截至本篇发稿时阅读已接近60万,1.9万转发,但我没想到的是,仍有那么多人留言审判琼瑶“知三当三活该”“罪有应得”云云,而“第一责任人”平鑫涛却在她们的口中再度“成功隐身”。
甚至还有不少网友觉得:没有平鑫涛关键性的商业决策力,就没有琼瑶后来的巨大“成功”,是两人合作将财富创造最大化了,也因此琼瑶没啥好抱怨的,彻底否决了平鑫涛对琼瑶的利用与伤害。果真如此吗?不想听听琼瑶自己怎么说“如果有来生”吗?我们又真的合适用成功学视角下的“结果论”,去倒推并美化“起点”吗?
以上,都让我决定好好来讲讲:
1,平鑫涛、琼瑶、林婉珍三人纠葛了长达16年,局面究竟如何造成,背后真实原委到底是怎样的?元配及其子女乃至部分网友,只盯着琼瑶骂,真的公平吗?
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又从头仔细梳理了资料和时间线。鉴于琼瑶和林婉珍的回忆录,对一些关键情节各执一词,多有矛盾之处,我也会为大家细细梳理、辨析。
2,对于平林琼的三人行,如何从时代背景、乃至婚姻史的角度去考量。其中我会讲到《Marriage,a History: How Love Conquered Marriage》,直译过来就是:《婚姻史:浪漫爱情如何攻克了婚姻制度》。
美国历史学者Stephannie Coontz著
3,怎么看所谓平鑫涛成就了琼瑶?琼瑶的成功,真的靠他吗?
(文章内容很长,也已录制了系列小视频,但文字版的内容会更加详尽。)
下面,请听我一一为大家道来。
一、16年三人行的隐秘幕后
所谓“爱情”,不过是平鑫涛掩盖势利精明的一块“遮羞布”。林婉珍与琼瑶,都被他当作“工具人”。他这一生,是一个男人将“婚恋利益”最大化的一生。他最爱的始终是自己。甚至遗嘱事件,也不足以作为他“爱子女”的证明,那只是一种“爱自己”的延伸。子女之于他的意义,是作为“他的后代”,作为“他的继承人”,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存续“载体”。
琼瑶母亲极尽反对和精准预判
从最开始察觉出平鑫涛在追求琼瑶后,琼瑶的父母就提出了坚决反对。犀利的琼瑶母亲、大家闺秀袁行恕便警告女儿:
“那个男人三天两头往我们家跑!你也不怕人言可畏吗?为了你的名誉,和这个人保持距离!不是我要干涉你的生活,你要知道,这个社会是残忍的,如果他追求你,社会不会指责他,会来指责你!出轨的男人都让女人来背黑锅!
你现在能够独立,也会赚钱,年纪轻,根本不需要任何男人!你如果够聪明,跟他之间,公事公办!别让他占了便宜还卖乖!”
后来,琼瑶深陷情网执迷不悟,琼瑶母亲也曾提醒过她前路风险:
“他不会离婚的!这种男人我了解,又要家庭,又要儿女,又要事业,又要风流,又要名气……他什么都要,最后,毁掉的是你!等到你才气用完了,不是‘女作家’了,他不能用你来巩固他的事业了,他会再找一个比你年轻的女作家,然后把你一脚踢开!”
琼瑶母亲看人无疑是准的,可惜当时琼瑶听不进去。而她母亲,甚至是平鑫涛,大概也没料到,琼瑶一红便是40年。
日后看,琼瑶母亲早就预判了一切——如今的琼瑶身负骂名,而平鑫涛身故前后却全然置身事外。
可惜在当时,母亲的激烈反对,反而将琼瑶推向了平鑫涛一边。因为,琼瑶自小就被母亲严格管教、逼迫考学,更被阻截了初恋,将那段师生恋闹到当地警局、教育局,她老师不止丢了工作,也名誉扫地。这就是后来的《窗外》雏形。所以,一直以来,琼瑶对母亲是既依恋、求认可,也同时有着强烈的叛逆反抗之心。而母亲三番五次的劝阻警戒,也其实一直横亘在琼瑶心里,让她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徘徊,不时左右摇摆。
平鑫涛同时将琼瑶、林婉珍当工具人
琼瑶与平鑫涛的命运发生交集,是在1961年——而非很多文章写的1963年。
彼时23岁的琼瑶,正深陷于第一段婚姻的痛苦泥沼中。她同样热爱写作的丈夫庆筠(笔名),虽是毕业于台大外文系的高材生,却薪资菲薄,两人的日子过得极为贫困。即便琼瑶再是精打细算,每月的最后十天常常也无米下锅。后期,丈夫更迷上赌博、夜不归宿。
琼瑶婚后一直专注写作,有孩子后依旧如此,一边带娃一边挤时间写,体现出了惊人的坚毅与韧劲儿。这既出自她对写作的热爱,更为煮字疗饥,贴补家用。
1961年,琼瑶的短篇小说《情人谷》被平鑫涛创办的《皇冠》杂志采纳。随后,她又接连写了几个中篇如《寻梦园》《黑茧》《幸运草》,也都被《皇冠》采用。并且,她还收到了“社长”平鑫涛的约稿信。这让她兴奋不已。
到写出让自己一夜爆红的《窗外》之前,琼瑶通过笔耕不停地写作,已经有了好几个“固定地盘”,基本从不会退她稿:一家报纸的副刊、一本香港文学杂志,再有就是《皇冠》。
现在该说说《皇冠》的“社长”平鑫涛,与他在1954年创办的这本杂志了。
出生于1927年的平鑫涛,原本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康之家,但却因为日军侵华,家庭陷入贫困。
他有旺盛的欲望和野心,也热爱学习,很能吃苦,靠着祖父接济支持,他读了大学。1949年去台湾后,他在肥料厂做了一个会计,收入菲薄,日子过得极为清苦,连吃个鸡蛋都是奢侈。他就是在这里认识了“厂花”林婉珍。她也是苦出身、只有两件旗袍可以换着穿,说她是出身富贵的豪门千金,实属以讹传讹。
彼时的平鑫涛一边苦心谋求脱困,一边追求林婉珍。
《皇冠》杂志正是1954年平鑫涛为了脱困而创办,可连续7年都一直亏损。说是一个杂志社,其实就是两个人。平鑫涛负责组稿、编稿、校对、排版,跑印刷跑发行,林婉珍负责财务、订阅客户登记、打包邮寄等等各种杂务。林婉珍说,那曾是他们约会时的主要“内容”。
在很长时间里,从婚前到婚后(两人1955年1月结婚),她就是“皇冠第一号员工”,还是不发薪水的。但平鑫涛后来讲述自己的成功创业史、写作《逆流而上》时(由皇冠出版于2005年),却对林婉珍的贡献只字未提。
林婉珍对平鑫涛的牺牲与贡献,当然不止于帮他在事业上“打杂”,也包括牺牲了自己的工作(因为厂里不允许同单位的双职工),她成为全职主妇,婚后承揽了一切家务。
哦,连他们举办婚礼的钱,都是来自林婉珍辞职后厂里给的退职金(三个月薪水)。林婉珍还拿着这笔钱做了三件新旗袍、租了婚纱。
她在自传中详细讲述了自己如何省吃俭用地持家,为了平鑫涛挑剔的嘴能跑遍全台北去买菜,学会做好吃的上海菜,还独自搬很大的冰块做冰镇水果,因为平鑫涛爱吃。结果,屡屡搬运重物,她不止一次闪了腰。
事实上,因为平鑫涛忙于事业,同时兼了几份工以弥补《皇冠》的亏损,因此家里的大小事务,包括很多重活,都是林婉珍一人承揽。更别提一人拉扯三个孩子。
那个时候,平鑫涛经常会请为《皇冠》写稿的作家来家里吃饭,下厨忙碌的自然是林婉珍。1963年,平家的餐桌上迎来了因为《窗外》而爆红的琼瑶。
彼时25岁的琼瑶,从高雄来到台北接受媒体采访,这才第一次见到通信2年的平鑫涛。她来到他家吃饭,这才知道所谓《皇冠》杂志社原来就是平家一间3坪的办公室。
虽然林婉珍和平鑫涛都在回忆录中将《皇冠》的“转折点”定义在了1961年的大改革——加厚涨价,可一期刊完一部长篇。然而,那也只是让《皇冠》杂志停止了亏损,平鑫涛自述:经营上依旧惨淡。
也所以,平鑫涛当时还特地向琼瑶解释了为何稿费菲薄。
事实上,《皇冠》的真正起飞点是1963年刊载了《窗外》——虽然平鑫涛和林婉珍都不愿在“皇冠奋斗史”里直接点明这点。由皇冠出版的林婉珍回忆录,在这个问题上直接全面“去琼瑶化”了。而平鑫涛好歹是在《逆流而上》中的《速写琼瑶》里,才写了这么一句:“没有《皇冠》,琼瑶依旧是琼瑶,但没有琼瑶,《皇冠》很可能不是今天的皇冠。”
《窗外》在杂志首发爆红后,10月分又在皇冠出了单行本,不断加印再版。平鑫涛在自传里说,《窗外》是皇冠最畅销的书,几十年来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他们引进的《哈利波特》第一集。
正是靠着《窗外》爆红带来的丰厚利润,平鑫涛才能在1964年6月起仿效欧美做法,网罗了一批作家,建立「基本作家制度」,预付稿费给每一个签约作家。
这时的《皇冠》,出手已经“阔绰”到什么程度呢?据首批签约的19岁青年作家季季回忆,当时公务员一个月薪水300多元,而平鑫涛一个月就给她600元。这还只是一个签约作家的开支。
此时距离《皇冠》刊载《窗外》,仅仅不到1年。大家可以想想那些年,琼瑶到底给平鑫涛和皇冠创造了多么丰厚的利润。
但单纯的琼瑶没有想过这些。自己的小说能发表、能有人喜欢、能赚够钱养活她和儿子,她已经非常非常开心了。
平琼首次“台北会”的故事里,还有个细节尤其值得一提。琼瑶接连接受了两天的媒体采访,结束后,平鑫涛送琼瑶回她在台北的父母家。结果一进门,平鑫涛大吃一惊。原来是有另一家杂志发行人已经在她父母家中等了4个小时,并且和琼瑶母亲聊得甚是开心。
琼瑶母亲直言:这个人看着比平鑫涛可靠。“聪明的作者,要在各大报章杂志都发表作品才行!千万不能被一家垄断!”
平鑫涛当时啥也没说,第二天就突然出现在站台,要亲自送琼瑶一程,从台北坐到了台南,和她一路畅聊。分别前,还给了她一个牛皮纸袋,里面装着沉沉的东西。平鑫涛叮嘱她,回家后再打开看。结果琼瑶一回到高雄的家里,就发现了一台落地式超豪华唱片机。她打开牛皮纸袋,一看全是名家唱片,从贝多芬到莫扎特。对此“暖心观照”之举,琼瑶是感恩不已、也激动开心不已。因为她太渴望生活里有音乐了,之前贫困的家中曾有一个父亲给她的小收音机,却被窃贼无情偷去,她还曾为此痛哭过一场。
哎,物质匮乏、内心缺爱、也一直缺少认可的女人,太容易被满足、被感动。
一边是平鑫涛和皇冠靠着琼瑶起飞了;一边是《窗外》的爆红,加速了琼瑶与丈夫的差距与割裂。两人最终于1964年离婚。期间琼瑶也已从高雄搬到台北专注写作。
为了方便“鞭策”琼瑶写作,平鑫涛让琼瑶在自己家同一条巷子里租了比较阔绰的二层楼房。琼瑶担心自己付不起房租,平鑫涛以此“鼓励(鞭策)”琼瑶:你只要不停地写,一定可以!
起初琼瑶还坚持自己做家务,平鑫涛为了不让琼瑶浪费一点时间,还介绍她雇了佣人。仅仅那一年,琼瑶就写出了四本书,从此成了一个“书房里的痴人”。
也是在1964年,琼瑶有4部小说被买下电影版权,次年开启了堪称“疯狂”的琼瑶片时代。此后接连几年,每年都会有好几部琼瑶片上映,最高峰时一年有7部琼瑶片上画。琼瑶成了最炙手可热的女作家。
1965年,平鑫涛鼓动琼瑶分期付款在市中心买了公寓,琼瑶在“房贷”压力之下,更有动力写作了。很快,为了接父母和自己一起住,她又买了同楼层的另一套房打通,让父母也终于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,父亲有了大书房,母亲有了大书桌可以画画。她父亲在这里写出了《中华通史》。
1966、1967年,琼瑶两个弟弟先后赴美留学,费用也全靠琼瑶支持。这些,都让琼瑶倍感自豪。
客观上讲,个人独立自主的愿望、照护支持自己的家人,这些是琼瑶早期甘愿被平鑫涛“鞭策”拼命写作的巨大动力。
平鑫涛在鼓动琼瑶时说:你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。你一定要打铁趁热,趁着时机多出几本。
因为平鑫涛成功靠着“情谊”而不是更高的稿酬,垄断了琼瑶作品的出版,还成为她的经纪人,帮她谈判电影版权出售等等,两个人的合作关系已经非常紧密。
恋情爆发与“乌来殉情大戏”
那么,琼瑶和平鑫涛的恋情是从何时开始的呢?
在琼瑶的讲述版本里,自认“对爱情的信号并不陌生”的她,从平鑫涛将自己从台北一路送到台南、又送唱片机又送唱片的行为中已经嗅出几许讯息。但她一直不敢多想,也未曾越界。而平鑫涛后来则向她承认,其实从站台上初见就已经心动。
呵呵,不妨再看看林婉珍的版本是怎么说的。她说自己一直相信平鑫涛为人正直,一开始对琼瑶只是单纯的照顾。因为有一天平鑫涛催稿回来告诉她,看到琼瑶没化妆出来见他,“居然没有眉毛,好可怕”。
那么,究竟是平鑫涛对太太刻意撒了谎,故意嫌弃琼瑶“没有眉毛好可怕”,还是他后来为了用爱锁住琼瑶,“浪漫化”了自己最初的“一见钟情”?大家觉得呢?又或者,平鑫涛本就是一个惯于“两幅面孔”表演的两面派?
Anyway,三方共同认可的一个恋情正式爆发起始点是:1966年电影《窗外》首映后的一起车祸。
当初因为《窗外》小说的出版,琼瑶的父母就对她大动肝火,非常气愤。1966年改编电影上映后,琼瑶父母悄悄去看了,回来后发了更大的脾气,掀起一场家庭矛盾风暴。
琼瑶跪在母亲床边喊了几百遍“我错了”请求原谅,母亲也不理,甚至为此绝食。在琼瑶回到房间痛哭的时候,目睹了一切的平鑫涛趁势把她揽进了怀里。一个温暖的怀抱,正是此刻脆弱的琼瑶最需要的。两人的感情就此爆发,不再遮掩。某种程度上,你也可以说,平鑫涛此举是趁人之危。
后来为了给琼瑶透气,平鑫涛开车带她以及琼瑶小妹和小妹男友出去兜风,不想发生车祸。琼瑶自己觉得,两人经历了生离死别,于是更加认定了彼此。
也是这场车祸,林婉珍正式确认了他们的恋情。因为车祸后,受伤的平鑫涛,居然安排林婉珍陪受伤的琼瑶去诊所换药。林婉珍详细写了自己当时在车上的绝望与痛苦心情。但她忍了。
琼瑶和平鑫涛这边呢,即便所谓“认定了彼此”,平鑫涛却的确如琼瑶母亲所预料,不肯离婚,借口是孩子还小,让琼瑶再等几年。
琼瑶后来在《雪花飘落之前》里写过:
他(指平鑫涛)⽤坚定的语⽓说:“不⾏!我会纠缠你⼀⽣⼀世,也会爱护我的⼉⼥,直到⼉⼦15岁(注:当时平云还不到5岁),能够了解感情、了解我的苦衷时,我才能谈离婚!”
呵呵,平鑫涛的小算盘真是打得精刮响。既要旧式婚姻的好处,一边要保全自己的孩子和家庭,一边要最新式的浪漫爱情与名作家恋人——以及由她为他创造的巨额财富。
但是,琼瑶母亲的极力劝阻与劝诫,让琼瑶在这个过程里一直很纠结挣扎,一会感性占上风,一会理性占上风,她始终无法漠视自己是第三者的事实。于是,她多次提出分手。平也曾答应过分手,却没两天又回来找琼瑶,说自己“分不了”。总之,各种波波折折、热烈追求的爱情戏码上演。
这段时间,琼瑶和平鑫涛三天两头吵架谈分手。然后就是由平鑫涛一手策划的“乌来殉情”大戏上演,以死相逼。尽管,琼瑶平鑫涛和林婉珍对此说法不一。
琼瑶和平鑫涛这边都认可的说法是,平鑫涛专门带琼瑶去乌来聊分手的事儿。去的路上两人就一直争吵,因为琼瑶坚决要求分手,平鑫涛万念俱灰。他让琼瑶下车,接着就引擎猛响。眼见着平鑫涛准备开车冲下悬崖殉情,千钧一发之际,琼瑶不顾生死地扑到了引擎盖上。据琼瑶写,当时车头已开至悬崖边边。这种drama情节,深深打动了琼瑶。在她眼里,平鑫涛从此成了可以为他们的爱情“拼上性命”的情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