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依然打算要做餐饮革新,重新改变菜单。“我做餐厅57年了,今年开始要重新出发。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接受中国菜。”
京剧和父亲,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
距离周英华上次回到上海,已经整整10年。十年前,他也是因为父亲诞辰120周年纪念而来。这一次,除了他带了妻儿,二姐周采蕴也带着女儿回到上海,周信芳长子周少麟的女儿周依霖也赶来相见。一大家子人再度得以上海相聚。
从纪念周信芳主题展演到《周信芳画传》新书揭幕,周英华几乎参加了每个活动。他不时还会来几句父亲的唱腔表演,现学现唱,寥寥几句,深得韵味,让人感慨基因和家学的强大。
他在接受采访时反复说,“中国有周信芳这一了不起的艺术家,应该展示给全世界,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京剧,知道他的艺术。我觉得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。”
周信芳和子女合影
他反复提起莎士比亚、贝多芬、莫奈这些艺术家的名字,“我的父亲是和他们一样伟大的艺术家。”“2023年,毕加索去世50周年,全世界 197个国家里面,有176个国家在纪念他。今年也是我父亲去世50周年,但是全世界没有多少人知道他。我觉得他们在世界范围是有同样价值的艺术家。”“英国因为有莎士比亚才得以成为英国,我们中国也需要有同等量级的艺术家。”
“中国人在21世纪前半叶吃了很多苦,包括列强的凌辱,包括战争。我们小时候,中国人参加奥运会,金牌奖牌都是零。去年,我们有这么多金牌银牌铜牌。但是,要看一个国家的力量,并不是光它的奥运金牌的数量。还要看这个国家产生了多少了不起的艺术家。我们有京剧、有周信芳,这些都是我们真正的国宝。应该展示、推广给全世界。”
说起这些,周英华又一次变得激动,语速都变得急促。他甚至从沙发上跳起来,演示了一段周信芳的麒派表演和声腔,铿锵有力,惟妙惟肖。“这就是麒派的节奏、这个步法,这个顿挫,这都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。Beautiful!(太美了)”
事实上,无论是父亲周信芳还是京剧,在周英华的童年记忆里都是短暂的。因为工作太忙,周信芳平时无暇顾及子女。周英华离开中国去往伦敦前,他有整整两周时间和父亲朝夕相处,而这段记忆几乎浓缩了他所有对父爱的感知,也伴随了他整整一生。他在后台看父亲扮装,在台下看戏,一起吃饭聊天。临走之前,父亲给他说的最后一句话,他记了一辈子。“无论你走到哪里,记住你都是中国人。”
而对于京剧,虽然出国后鲜少机会再看,但那些华丽的装扮,那些身段和唱腔,似乎也从未远去。他指了指自己心的位置,说,“它一直都在这里”。
他研究父亲的人生哲学、他的麒派精神,在他看来,他做的一切,似乎都在延续着父亲的人生理想,完成他想要完成的使命。“我用我的方法去推广传播中国文化。我让中餐厅从很低,变到很高的位置,变成让所有人尊重的品牌。我做的所有事情,都是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,在西方世界做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。”
说话间,他指了指自己的衣服,一件有当代设计的中式短袄,手艺来自一个北京的师傅,精致、古朴又有设计感。而裤子则是他平时作画时穿的,上面布满了各种溅落的颜料。“这就像是我一直在干的事情,无论如何,我穿的是中装。”
但他依然觉得遗憾,即使和所有同时代的西方主流艺术家都有接触,很多都是他的好友,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所知依然有限。
“我们中国的文化在700年间有一些衰落,但有三件东西是非常了不起的,中餐、京剧、明代家具。”
周英华
他在餐饮上持续着自己对文化的推广,也实践着父亲“表达真实”的理想。“我把中餐提到了一个很高的文化高度,现在我希望我的食物能够更真实可触,让全世界中国以外的人都体验到。”
他的生活也始终丰富而多姿,在80岁开启第四段婚姻后,和妻子又生下了一儿一女。如今,除了餐饮,他的绘画和艺术事业也在持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