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信芳和裘丽琳
但如同电影一样的情节,在周英华的人生里自始至终都是真实的存在。他出生在长乐路的那栋小洋房,如今的周信芳故居里,因为小时候有哮喘,一出生就成为母亲裘丽琳最关注的孩子。他的小床一直放在母亲的卧室里,身边始终簇拥着很多人。
裘丽琳
“我因为从小气喘病,所以从小就very sensitive(敏感)、fragile(脆弱),身体一旦好转就开心得不得了。个么小辰光,出去看京戏,一下子就fall in love。回到家就又好多医生围着我,母亲又特别spoile(宠)我。所以我小时候一直是个very spoiled、rich boy(非常被宠溺并且富有的男孩)。”
关于自己在上海的往事,周英华就用自己非常老上海的上海话讲述着,其间会夹杂着他最擅长熟悉的英语单词。到了他12岁时,从小接受西方教育、有四分之一苏格兰血统的母亲裘丽琳出于对时局的担忧,下定决心把自己所有的孩子都送到国外去学习。
就这样,周英华和他的姐姐周采芹一起从香港坐船去往了英国。海上的路程经历了整整30天,抵达伦敦那一天,周英华只记得自己的第一顿饭是房东给他的切片面包和奶酪,再也没有其他。
“你懂那种感觉吗?就是一秒归零,nothing。从上海家里什么都有,到了国外,什么都没有。那时候我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。”周英华说起往事依然激动,他比画了一个零的手势。童年被“扔”到异国他乡的记忆,萦绕了他一辈子。
在英国寄宿学校读书,之后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和建筑,周英华的少年青年时代始终被孤独感缠绕。他反复说到中国人当时在西方世界很“低”,“当时的中国人,在别人眼里,就只能开中餐厅,或者洗衣房。”
“从那时候开始,我就下定决心,要自己努力,挣扎向上。”
因为华裔的身份,年轻时候的周英华,艺术之路并不算顺利,想办展览有过被拒绝,但也拍过电影当过演员,还曾经开过理发店。直到1968年,他在伦敦最市中心邻近哈罗德百货的Knightsbridge区,开出了第一家高端中餐厅MR CHOW。
年轻时的周英华
“当时华人地位真的很低,中餐厅也都是油腻腻的,便宜的、不入流的。我就是要让中餐能得到尊重。” 他又用上海话补充了一句,“要让伊拉服帖。”
奢华的装修、高端的银质餐具,爱马仕的菜单封面、阿玛尼定制的服务生燕尾服,香港的大厨、意大利的服务生,MR CHOW很快成为文艺明星和名流们趋之若鹜的中餐厅。周英华说,“之前没有人会用Mr称呼我,用MR CHOW作为餐厅名字,就是大家必须叫一句,周先生。”
周英华与安迪·沃霍尔为其所做的作品《无题》
贵和高级之外,MR CHOW也是艺术家云集的地方。作为一位收藏家,周英华的餐厅同时也是一间艺术收藏馆。很多当年寂寂无名的艺术家,都通过自己的作品在一席难求的餐厅换取食物和服务。安迪·沃霍尔当年为周英华创作的画像,至今仍然挂在餐厅的墙上。
周英华与让-米歇尔·巴斯奎亚《周先生的画像》
安迪·沃霍尔为周英华拍的摄影作品
周英华从此也成为真正的欧美社交名流,他的朋友圈涵盖了整个英美文艺圈,政界名流也都是常客。而他的几段传奇婚姻,无不和整个时尚圈同频共振。
他坦言,“和我同时代的艺术家,我几乎都见过了。”
开餐厅50余年,从英国到美国,MR CHOW已经开出6家分店,每一家都生意盈门。 采访时,周英华会一直接到工作电话。接完电话,他又转头用上海话说,“我现在忙得不得了。忙瑟特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