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回归
作为一部严肃文学的改编之作,《北上》在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的市场挑战。
一方面,与网文改编相比,严肃文学的节奏更慢,爽感更少,难以撬动普通观众的兴趣,另一方面,严肃文学厚重的文学表达需要花费一定心力,将其转化为通俗视听。
摆在《北上》面前重重难关一直是桎梏严肃文学影视改编发展的关键所在,然而启蒙影业选择迎难而上,将项目挑战转化为市场潜力,挖掘严肃文学作品中发人深省的精神内核,赋予作品别样的内容魅力。
在张书维看来,《北上》并不是一个盲目追求创新的项目,而是一次娓娓道来叙事的回归。整个故事没有当下市场热衷的反转情节,也没有大事件堆砌出来的矛盾冲突,更多是平淡生活的温馨日常,这种故事与当下的内容叙事浪潮相悖,不好写更不好拍。
“如果有大情节,其实可以掩盖掉很多制作上的问题,但没有的时候,我们怎么才能让观众花时间看剧?要不是用故事反转打动,要不是靠真诚打动。”《北上》选择了后者。
编剧赵冬苓在《北上》中再次展现多年书写年代剧的深厚功力,她细腻动人的笔触,让小人物的日常成为了观众共情的一个切口,也成为理解运河文化的一个由头。诚如张书维所言,“如果让大家去喜爱运河是很难的,因为它本身不是一个生命体,但是我们通过运河儿女的‘情’让大家把运河的生命找到。”
用小人物理解大历史一直是年代剧常用的手法,但那些激荡的起伏波动有时也会搅扰情的潺潺流动,导致很多观众很难有沉浸感,与剧中人物悲欢离合的感知逐渐分离。然而,《北上》时刻能与观众产生精神共振,恰恰在于并不动摇对“情”的描摹,这也是严肃文学历久弥新的核心所在。
在算法支配内容的时代,《北上》的价值恰如那条流淌千年的运河,它不提供瞬时的感官刺激,而是用绵长的文化浸润,为行业指明了另一种可能,好内容从来都是“慢生意”,而真正的破局,永远始于对内容的敬畏。
回溯启蒙影业过往作品不难发现,启蒙影业能够凭借《追风者》《微暗之火》等作品不断俘获观众,持续不断能够拿出有质量也有份量的作品,正是源于他们始终看重内容能否打动观众。
作为剧集制作方,启蒙影业始终保有启发观众思考个人价值、文化根脉与社会责任的意识,他们坚信剧集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,更是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载体,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观众情绪以及长路漫漫的制作周期。
在降本增效成为行业共识的背景下,大多数人选择降本捷径,而忘记了真正的效率提升应该从上游层面进行精准投入。启蒙影业一直坚信内容的价值,在制作层面进行全心投入。
张书维提到,启蒙影业不仅坚持好的制作班底,不会因为剧集长短和爆款定律而改变内容创作,还会培养有好奇心的团队,保持对任何题材类型都想要尝试和挑战的进取精神。正因如此,启蒙影业总能拿出得到观众认可,以及行业期待的作品。
徐则臣曾在《北上》原著中写道,“水和时间自能开辟出新的河流。”我们也相信长视频的内容长河仍会奔涌向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