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此同时,大批古偶、现偶的主演粉丝动辄把播出效果不佳归结于宣发不够、营销不到位。更夸张的一些,还被粉丝诟病“0宣发”,全靠粉丝自发组织。
强烈的“宣发焦虑”,暴露了偶像剧市场的深层困境——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当下,营销早已从“锦上添花”变成了各方押注的救命稻草。
收官战报上罗列的热搜数量、短视频播放量等数据指标,正在取代内容质量,成为粉丝能够引用的评判标准。
伪命题
那么,粉丝口中的“0宣发”,确有其事吗?
“所谓‘0宣发’其实是个伪命题。我老刷到有粉丝说自己剧没有请宣发公司,真的很多粉丝都不懂。去看猫眼,上面没挂营销公司就说没有营销。”资深剧宣阿轲解释道,”现在没有剧会完全不做营销,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。
按照阿轲的说法,粉丝的判断依据中,猫眼平台、片尾字幕都是不准确的。猫眼的性质和百科差不多,参与公司可以提交资料自行修改。很多营销公司不重视,或者为避免麻烦不会去挂名,并不代表没有营销,也不代表只有显示的几家参与宣发。
至于片尾署名,很多剧集都在后期完成后才交给营销公司负责宣传,没出现在片尾也很正常。加上拍摄期相对的营销动作会比较少,所以很多项目不给拍摄期的营销公司署名。
所以,营销公司的参与度并不能简单通过公开信息判断。“来趣是很喜欢给参与过的每个项目都挂名。反正懂的都懂,那些大项目多少公司在做啊,也不只是一家的功劳啊。”阿轲说。
页码: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