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 岁的苏有朋因一场生日限定音乐会陷入舆论漩涡,其后续的道歉非但未能平息争议,反而坐实了公众对他 “又当又立” 的评价。这场风波的核心,从来不是音乐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冲突,而是对消费者基本尊重的缺失。
音乐会门票设置本就暗藏阶层划分:911 元的普通票仅能观看演出,1500 元的 VIP 票却附加合影、签名等福利。当普通观众合理提议增加互动机会时,苏有朋 “卖艺不卖身” 的回怼,瞬间暴露了对付费群体的轻视。这番言论的荒谬之处在于,粉丝并非要求免费福利,而是质疑差异化服务背后的价值逻辑 —— 难道花 911 元支持的就不是 “真爱粉”?难道音乐的纯粹性需要靠票价来界定?
面对舆论反噬,苏有朋的长文道歉堪称避重就轻的典范。全文大谈 “理想与现实的落差”,强调举办 “B 面歌” 音乐会是为了回馈粉丝,却对 “轻视普通观众” 的核心争议避而不谈。这种看似诚恳的表态,实则是用情怀包装的公关话术:既想维持 “坚守音乐纯粹性” 的人设,又不愿承认商业运作中的傲慢;既想享受粉丝经济的红利,又不想承担满足合理诉求的责任。
公众的不满并非毫无由来。从九江演唱会上被吐槽的 “姨味妆容”,到此次票价争议中的傲慢回应,苏有朋近年来的公众形象正在悄然崩塌。这种崩塌并非源于年龄增长或审美差异,而是源于对市场和受众的日渐疏离。当 “乖乖虎” 的滤镜褪去,露出的却是商业语境下的精明与傲慢 —— 既想靠着情怀收割流量,又不屑于维系与普通粉丝的情感联结。
在娱乐工业化的今天,艺人与粉丝的关系本质是商业契约下的情感共鸣。苏有朋的这场风波警示所有从业者:真正的职业尊严,不在于用 “理想” 标榜清高,而在于对每一份支持都保持敬畏;持久的商业价值,不在于用 “差异” 制造阶层,而在于用平等态度维系情感联结。这场道歉如果不能触及尊重的本质,终究只是一场徒劳的公关表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