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月,全球首个 AI 生成电影专属电影节 ——OMNI 1.0 电影节在澳大利亚启幕,评选结果将于 11 月揭晓。《疯狂的麦克斯》系列导演乔治・米勒的评审身份,让这场新兴赛事备受瞩目,也为 AI 电影引发的行业争议提供了新视角。

近期,AI 在影坛掀起的波澜接连不断。好莱坞首位 AI 女演员蒂莉・诺伍德亮相后,因涉嫌未经许可使用真人演员训练数据,遭美国演员工会强烈抗议,其主演的喜剧小品更被指存在 “恐怖谷效应”,情节呆板乏味。紧随其后,制片人安德烈・伊尔沃利诺宣布将推出全 AI 生成长片《甜蜜的懒散》,这部讲述 AI 包揽多数工作、人类尽享懒散的反乌托邦作品,恰与现实中影视从业者的焦虑形成呼应 —— 他们担忧 AI 会冲击就业市场、瓦解版权体系。
争议声中,OMNI 1.0 电影节的创办成为探索性尝试。创办者阿里耶・斯特恩伯格与特拉维斯・赖斯希望借此打造全球 AI 电影制作中心,搭建技术与艺术的对话平台。电影节制定了严格标准:所有作品需通过抄袭审查,并依据伦理准则评估,确保创新与合规并行。赖斯透露,相较于 4 月的 “彩排” 赛事,本次数百部参赛作品质量显著提升,而所谓 “AI 作品情感空洞” 的批评,实则同样适用于部分人类创作。
乔治・米勒的参与为 AI 电影注入信心。他坦言,“强烈的好奇心” 驱使自己探索 AI 在叙事中的角色,更关注其引发的创作本质之思。在他看来,当下的 AI 争议并非新鲜事: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媒介的革新曾遭质疑,19 世纪摄影技术的诞生也引发绘画存废之争,但最终新技术与传统艺术皆得以发展演进。“AI 就像初现的摄影术,是动态影像制作的进化工具。”
作为评委,米勒的标准直指核心:“情感共鸣才是电影的价值所在,而非技术炫技。” 这与赖斯提出的 “主流平台适配性” 标准形成互补。他同时指出,AI 暂无法复制人类创作,但能重塑行业规则 —— 如今已有青少年借助 AI 零成本创作,这种平等性将为影坛注入新活力。
值得关注的是,AI 演员的争议已催生行业规范。美国演员工会推出新规,要求 AI 形象使用需提前报备并获真人同意,且纯 AI 角色需为真人保留对应岗位。欧盟更启动监管调查,要求公开训练数据来源,未来含 AI 演员的作品或需强制标识。

从电影节的创新探索到行业规则的逐步建立,AI 与电影的融合正处于关键节点。正如米勒所言,艺术终将在技术变革中前行,而人类的创造力与情感共鸣,终将是电影不变的核心。